2021年,中国针对酒类行业出台或调整了多项政策法规,主要集中在规范生产标准、加强市场监管、调整税收政策等方面。以下是关键内容梳理:
一、生产标准调整
1. 《白酒工业术语》及《饮料酒术语和分类》新国标(GB/T 15109-2021 & GB/T 17204-2021)
实施时间:2022年6月1日(2021年发布,次年生效)。核心变化:明确“白酒”定义:必须以粮谷(如高粱、小麦、大米等)为原料,不得使用非粮谷食用酒精(如薯类、糖蜜等)。调香白酒划入配制酒:添加食品添加剂的“调香白酒”不再属于白酒类别,需标注为“配制酒”。影响:规范行业乱象,推动企业调整生产工艺,消费者可通过标签区分纯粮酒与非纯粮酒。2. 《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修订
强化环保要求,限制废水、废放,推动行业绿色生产。二、市场监管与广告规范
1. 广告法限制
禁止酒类广告出现诱导饮酒、宣传医疗功效等内容,并限制在未成年人频道、节目中出现。2. 打击假冒伪劣
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行动,重点打击制售假酒(如假冒茅台、五粮液等名酒)及非法勾兑行为。三、进口与关税政策
1. 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加征反倾销税
2021年3月起,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征收116.2%-218.4%的反倾销税,导致澳洲葡萄酒进口量大幅下降。2. RCEP协定关税调整
部分进口酒类(如日本清酒、韩国烧酒)关税逐步降低,促进区域贸易。四、税收与价格管理
1. 消费税改革试点
2021年财政部在部分地区试点将酒类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批发/零售端,探索税收分配调整(但未全面铺开)。2. 名酒价格管控
监管部门约谈头部酒企(如茅台、泸州老窖),要求遏制过度涨价,维护市场稳定。五、健康与标识要求
1. 强制标注警示语
所有酒类包装需标注“过量饮酒有害健康”,字体大小、位置有明确规范。2. 未成年人保护
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,部分省份要求商家在显著位置张贴警示标识。对消费者与行业的影响
消费者:更易通过标签识别纯粮酒,进口酒选择受关税影响(如澳洲红酒减少,日韩酒性价比提升)。企业:中小酒企面临生产工艺升级压力,头部企业加速市场整合。市场:行业集中度提高,健康化、高端化趋势增强。如需了解具体政策细节或地方性法规,建议查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或行业协会的官方文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