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酒体成分的物理变化
1. 高级脂肪酸酯析出
纯粮酒在低温(如冬季)存放时,酒中溶解的高级脂肪酸酯类(如油酸乙酯、亚油酸乙酯等)可能因溶解度降低而结晶析出,形成絮状或颗粒状浑浊。这种现象在低温下常见,属于物理性变化,通常不影响酒质,加热后会恢复清澈。
2. 水质问题
若酒在降度时使用了含有较多矿物质(如钙、镁离子)的硬水,可能与酒中的有机成分结合形成沉淀。
二、化学或生物反应
1. 酯类水解
长期储存不当(如高温、光照、未密封)会导致酒中的酯类物质水解,转化为酸类物质(如乙酸),导致酒味变酸,同时可能伴随浑浊。例如:
这种反应会使酒体酸味明显,口感变差。
2. 微生物污染
三、工艺缺陷
1. 过滤不彻底
未充分过滤的酒液中残留的蛋白质、淀粉、胶体等杂质,在长期存放后逐渐沉淀,导致浑浊。
2. 添加剂不稳定
某些勾调时加入的香料或添加剂(如甘油)可能分解,影响酒体稳定性。
如何判断能否饮用?
预防与处理
1. 低温浑浊:将酒置于20-25℃环境静置,或隔水加热至30℃左右恢复清澈。
2. 严格密封:使用玻璃瓶或陶瓷容器储存,避免氧化和挥发。
3. 避光存放:紫外线会加速酯类水解,需置于阴凉处。
4. 工艺改进:生产时加强过滤(如活性炭吸附、膜过滤)以去除杂质。
若酒已变质,建议不再饮用,以免引发肠胃不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