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BLOG

四特酒发展历史

在赣江之畔的樟树镇,一坛琥珀色的玉液已流淌了三千余年。从殷商时期的"清江土烧"到明清贡酒,从民国作坊到现代酒业集团,四特酒如同一位坚守初心的匠人,在朝代更迭中始终保持着"特香型"基因。它用陶坛封存过苏轼"何以解忧"的叹息,也见证过周恩来总理"清香醇纯"的赞叹,如今更以"中国特香型白酒标准制定者"的身份,续写着"整粒大米为骨,红褚条石为魂"的传奇。

红褚窖池孕芳华

四特酒最忠实的伴侣,是深埋地底的红褚条石窖池。这些形成于白垩纪的赭红色石块,在微生物与时间的共同雕琢下,表面已布满蜂窝状的呼吸孔。每当酒醅入窖,石块便如海绵般吸收多余水分,又像慈母般释放出铁、锌等28种微量元素。1959年,周恒刚等白酒泰斗在此驻足三月,最终破译了红褚石窖"缓释滋养"的独门绝技——这种会呼吸的窖池,成就了四特酒"浓、清、酱三香兼备犹不靠"的玄妙口感。

四特酒发展历史-图1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古法今艺共交响

走进四特酒厂的酿造车间,会看到传统与科技的神奇共舞:老酒工仍遵循"三进四出"的润粮古法,手掌测量水温的误差不超过0.5℃;而智能化制曲系统正实时监控着136个温湿度参数。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***,1952年公私合营时,娄德清等七位掌缸师傅将各自绝活熔铸成"三型具备"的勾调心法,如今这些经验已转化为包含489个风味物质的数据模型,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
酒旗漫卷新篇章

1988年的广交会上,四特酒展台前飘荡的杏黄酒旗引发外商争睹。这面源自清末"娄源隆"商号的标识,此时已化作改革开放的冲锋号角。从率先实施"质量工资制"到建立白酒行业首个博士后工作站,从万吨陶坛酒库的落成到上海国际酒交所上市,四特酒始终保持着"敢为天下先"的锐气。2020年推出的"天工"系列,更将宋代青白釉美学融入瓶身设计,让传统名酒化身文化IP。

特香飘向星辰海

当"天问一号"探测器升空时,四特酒的酿造微生物正搭乘卫星进行太空诱变实验。这个始于2016年的"星耀计划",已培育出7株高产酯化酶菌种。在樟树镇的"中国酒都"建设中,四特酒生态园将废水处理系统改造成湿地公园,让废水中的酿酒微生物滋养出38种候鸟。从太空到湿地,从实验室到百姓餐桌,四特酒正在书写"天人共酿"的当代注脚。

四特酒发展历史-图2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这坛穿越时空的玉液,始终保持着"特立不独行"的智慧。它用红褚石窖保存大地记忆,以数字技术延续匠人匠心,既守护着"酒醅香如艳阳天"的传统意境,又演绎着"一杯尽览天地心"的时代新韵。当世界酒业版图上亮起"特香型"坐标,四特酒的故事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史,成为解读中华酿酒文明活态传承的密码本。

四特酒发展历史-图3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