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份名为《关于加强散装白酒销售管理的通知》的文件悄然落地,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航员,为散装白酒行业划定了清晰的“航道”。这份文件不仅回应了消费者对白酒质量安全的关切,更从销售资质、包装规范、追溯体系等多维度织密监管网,旨在让每一滴散装白酒都“有据可查、有源可溯、有责可追”。
资质审核:严控市场准入门槛
新规为散装白酒销售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今后,无论是实体店铺还是网络平台,销售散装白酒必须持“三证”上岗:食品经营许可证、白酒生产或分装企业的授权证明,以及第三方质检报告。文件明确要求,未经许可的“流动摊贩”或家庭作坊式私酿酒将被彻底清退。这一举措如同为市场安装了一扇过滤网,将不合格的经营者挡在门外,让消费者买得放心。
包装标签:信息透明化再升级
过去,散装白酒的包装常被诟病为“三无产品”——无生产日期、无成分表、无警示标识。新规对此亮出“手术刀”,要求所有散装白酒容器必须标注“四要素”:原料成分、酒精度数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、生产或分装企业名称。更人性化的是,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“自备容器打酒”场景,文件规定商家需主动提供一次性标签贴纸,确保信息传递“不缩水”。
质量追溯:数字台账全程留痕
一瓶散装白酒从酿造到销售的“旅程”将被全程记录。新规强制要求商家建立电子台账系统,实时上传采购、储存、销售数据,并与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库联网。以某省试点案例为例,消费者扫描酒桶上的二维码,即可查看该批次白酒的原料产地、蒸馏工艺甚至运输温度。这种“透明供应链”模式,让每一口白酒都经得起“放大镜”检验。
消费提示:风险警示不容缺失
文件特别强调“主动告知义务”。销售现场需张贴醒目标语,提示消费者“过量饮酒有害健康”,并明确标注每日建议摄入量(如高度白酒不超过50毫升)。对于孕妇、未成年人、酒精过敏者等特殊群体,商家需口头二次提醒。这种“双保险”设计,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,也为商家规避了潜在的***风险。
监管协同:跨部门联动常态化
新规打破了过去“九龙治水”的监管困局。市场监管、公安、卫健等部门将建立联合执法机制,重点打击工业酒精勾兑、违法添加甜蜜素等行为。例如,某市近期开展的“清源行动”中,通过快检设备现场筛查甲醇含量,48小时内下架问题产品1.2吨。这种“科技+制度”的组合拳,显著提升了执法效率。
让传统酒香飘得更安全
这份新规的出台,既是散装白酒行业的“”,也是市场监管智慧的集中体现。它用清晰的规则平衡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管理,既保护了地方特色酒文化,又为消费者筑起安全防线。正如一位老酿酒师所言:“好酒不怕巷子深,但巷子口必须有人掌灯。”当每一滴散装白酒都拥有“数字身份证”,当每一次交易都经得起溯源考验,这份传承千年的酒香,才能真正醇厚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