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装白酒在民间常被赋予“越陈越香”的期待,许多人将其视为潜在的投资品。现实中的散酒不仅难以实现升值,价格也长期徘徊在低位。这背后既有市场供需逻辑的制约,也暗藏着资本、消费习惯与行业规则的复杂博弈。
市场供需的真实镜像
散装白酒的本质是快消品而非稀缺资源。根据白酒行业数据,我国散酒年产量超500万吨,占白酒总消费量的60%以上。庞大的供给量与日常消费属性,决定了其价格更易受即时供需关系影响。例如近年经济下行压力下,30-80元区间的散酒因性价比优势逆势扩容,但低价走量的市场策略反而抑制了价格上行空间。这种“薄利多销”的生态,与茅台等品牌酒通过控量保价的商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。
品牌溢价的先天缺失
散装白酒缺乏品牌背书与年份认证体系,难以构建收藏价值。正如泸州老窖曾发布的年份定价公式,6年以下每年涨50元、6年以上涨100元的“指导价”本质是营销话术。而散酒既无官方定价体系,也无权威流通渠道,其口感变化更多依赖个人存储条件,无法形成市场共识。反观茅台原箱酒因金融属性消退,与散瓶酒价差已缩至50元以内,更印证了非品牌酒类增值逻辑的脆弱性。
存储成本的风险博弈
理想的存酒需要恒温避光、防潮密封等专业环境,普通家庭存放极易导致酒体挥发或变质。有测算显示,若考虑电费、空间占用等隐性成本,散酒存放十年后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低于通胀水平。而茅台等名酒虽具备抗通胀属性,但2021年散飞茅台价格从3750元暴跌至2700元的案例表明,即便品牌酒也存在价格剧烈波动风险。散酒因缺乏流动性保障,存储更像一场“用时间赌概率”的游戏。
消费习惯的时代转身
年轻群体对白酒社交场景的依赖度正在降低。2025年市场调研显示,城市消费者自饮比例上升,而商务宴请用酒量同比下降12%。散酒的核心客群集中于县域市场,其消费动机多为日常佐餐而非投资收藏。当“少喝酒、喝好酒”成为共识,散酒的低价优势反而成为限制溢价的枷锁——消费者更愿为品牌故事支付溢价,却对“土埋老酒”等民间存酒方式存疑。
资本炒作的周期轮回
白酒行业的涨价本质是厂商与经销商合谋的库存转移游戏。酒企通过“提价控货”***渠道囤货,制造虚假繁荣。但这种策略对散酒市场完全失效——缺乏经销商体系支撑的散酒,既无法形成价格联盟,也难以抵抗低价倾销冲击。2024年白酒板块估值跌至2018年低位,恰恰说明资本已意识到:脱离真实消费需求的“升值故事”,终究会在库存洪流中现出原形。
散装白酒的升值幻象,实则是行业规则与市场规律共同编织的认知陷阱。从供需关系看,它是快消品属性与庞大体量的必然结果;从价值逻辑看,它缺失品牌溢价与流通保障的核心要素;从时代趋势看,它正被理性消费观念与资本退潮双重瓦解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囤酒升值是酒厂和商家讲的笑话”,真正值得收藏的从来不是酒本身,而是时间赋予生活的醇厚滋味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与其期待散酒成为“液体黄金”,不如让它回归本质——为平凡的日子添一缕酒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