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白酒中非法添加甜蜜素(环己基氨基磺酸钠)可能涉及刑事犯罪,具体后果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。以下是关键点分析:
1. 法律依据
《食品安全法》明确规定,禁止生产经营超范围、超***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。根据国家标准《GB 2760-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,甜蜜素不允许在白酒中使用。《刑法》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,生产、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,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,可处三年以下***;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后果特别严重,刑罚将加重。2. 可能的刑事责任
行政责任:初次违规或情节较轻的,可能面临罚款、没收违法所得、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。刑事责任:若存在以下情形,可能构成犯罪:明知故犯,故意添加禁用物质;添加量足以危害人体健康;造成消费者健康损害或重大社会影响。3. 司法实践
过往案例中,部分企业因在白酒中添加甜蜜素被认定为“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”或“生产、销售有毒、有害食品罪”,责任人被判刑并处罚金。例如,2019年某酒企因添加甜蜜素被罚款,负责人被判***。4. 风险提示
白酒行业对添加剂监管严格,传统工艺中无需使用甜味剂。添加甜蜜素可能被认定为掺杂使假,破坏市场秩序。即使未直接危害健康,若涉案金额较大(如销售金额超过5万元),也可能按《刑法》第一百四十条“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”追究刑事责任。添加甜蜜素可能面临坐牢风险,具体取决于违法情节、危害后果及司法认定。建议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,避免触碰法律红线。